創新驅動 融合發展——廣東體育產業書寫體育強省精彩篇章
南方日報 2025-11-03

雙魚體育是廣東體育用品出海的代表之一。圖為消費者體驗雙魚的乒乓球發球機。姚志豪 攝
飛速變化的城市面貌,不斷增長的地鐵線路,隨處可見的十五運會可愛吉祥物……廣東,正在以最熱烈的面貌迎接即將到來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。
每一次在廣東舉辦的盛會都在不斷改變著城市面貌,同時也見證著社會飛速發展、科技不斷進步、生活日益多彩的變化。
體育,不僅是競技和健身的載體,更能為產業發展插上“金翅膀”,為城鄉發展裝上“加速器”,為科技創新注入“催化劑”。
廣東省體育產業也正以創新為引擎,以融合為路徑,實現了規模與質量的雙重躍升。從制造到“智造”,從賽事到服務,從城市到鄉村,廣東體育產業正以蓬勃之勢,書寫著中國式現代化體育強省的精彩篇章。
制造邁向“智造”
廣東品牌閃耀世界
廣東體育制造業從“代工車間”邁向“標準制定者”。巴黎奧運會上,大量“廣東制造”的身影涌入國際市場,凸顯了廣東體育設施制造業的強勁勢能。
巴黎奧運會的聚光燈下,雙魚乒乓球在賽場上劃出優美弧線;喜德盛自行車助力健兒馳騁;洲明科技的LED屏幕點亮奧運場館;領先智慧座椅首創融合了BIM與AR等技術的場館座椅,徹底解決找座難問題;影石的Insta360全景相機,在法國火成“Next Level”……
這些“廣東制造”在巴黎奧運會的助推下,不僅提高了知名度和影響力,而且在海外開拓了新市場,出口量不斷增長,廣東體育制造業迎來了“爆單”。
創新是廣東體育制造業的靈魂。2024年,廣東擁有30家國家級體育領域“專精特新”企業,深圳18家企業入選,成為體育高端制造的創新高地。
“硬核制造+軟性創新”,依托制造業底蘊和數字技術優勢,廣東正從“世界工廠”升級為“體育科技方案全球輸出地”。
賽事經濟賦能城市
體育消費活力迸發
廣東以賽事為媒,推動農文旅體商深度融合。2024年前三季度,全省舉辦群眾性體育賽事3200項,參賽超160萬人次,觀眾超1500萬人次。廣州馬拉松、佛山“西甲”足球賽等品牌賽事,不僅提升了城市影響力,更帶動了消費升級。
2024年國慶“黃金周”期間,全省開展84項、超3000場賽事,順德村居籃球聯賽帶動順峰山公園單日游客量達13.38萬人次,創歷史新高。體育消費券、惠民券等政策工具有效激活市場,深圳通過“i深圳”平臺發放4000萬元體育消費券,預計拉動消費超3億元。
“‘體育+’是長期戰略。”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段淳林在今年的廣交會上這樣說,“體育+文旅”“體育+藝術”“體育+科技”“體育+歷史”等“體育+”新形式,均可以利用智能化手段來進行賦能和傳播。
今年2月,在深圳大運中心舉辦的深圳乒乓球亞洲杯比賽中,每場賽事都能吸引超萬名觀眾。場館內人氣爆棚,毗鄰比賽場地的深圳大運天地中央廣場特設第二現場直播區,賽事期間人流量接近70萬人次。
由凱樂石在全國范圍內打造的莫干山跑山賽、四姑娘山越野賽、“廣州100”越野賽帶動品牌產品消費增長的同時,也為當地文旅成功“引流”。
一場體育賽事不僅推動了門票、體育用品和紀念品銷售的顯著增長,還帶動了旅游、住宿、餐飲、交通等關聯產業的發展。
區域協同與戶外運動
拓展產業新空間
今年3月,在廣州花都舉行的第二屆灣區冰雪體育旅游文化節上,全球首批體驗滑雪玩雪的機器人驚艷亮相,只見它輕松穿梭于雪地間,解鎖奔跑、舞蹈、前空翻等高難度動作,現場觀眾不由得驚呼:“以后能和機器人一起滑雪了!”
近年來,廣東在冰雪運動、攀登、露營等新興體育消費方面的潛力被激活。當硬核科技賦能新興體育項目,都市體育項目成為年輕人的社交貨幣,更蘊含巨大的經濟潛力。
廣東也通過戶外運動積極推動粵東西北地區體育產業平衡發展,清遠古龍峽、汕頭南澳島、深圳觀瀾湖等項目入選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。廣東每年參與戶外運動人數超1000萬,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、粵港澳大灣區滑雪精英挑戰賽等品牌活動影響力輻射全國。
提起戶外運動,廣東體育品牌凱樂石無疑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。在攀登界,流傳著“山上全是凱樂石”的說法。據了解,凱樂石目前的產品線已覆蓋攀巖、攀冰、徒步以及越野跑山等多項戶外運動領域。
這個廣東體育老字號品牌的科技實力有多硬核?2020年5月25日,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,此次他們所穿戴的沖鋒衣、羽絨服、帳篷等戶外裝備均來自凱樂石。
2025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的“體育大年”,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即將開幕。
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數字會展與文化創意研究中心主任羅秋菊認為,由粵港澳三地舉辦的十五運會具備創新性、探索性和關鍵性,應當考慮如何從人員流、資金流、信息流以及情感鏈接等方面賦能城市經濟發展。
廣東體育產業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變革,消費升級與科技數字雙向驅動,體育產業由“制造”走向“智造”,賽事IP讓“人氣流量”變“消費能量”和“經濟增量”。站在全新賽道上的廣東體育產業,正以數字動能與智能制造為引擎,蓄勢待發。
鏈接
賽會經濟
賦能廣東城市煥新
廣州天河,曾經阡陌縱橫的農田因六運會蝶變為現代化城市新中心;深圳龍崗,大運會的舉辦讓地鐵里程從不足30公里躍升至178公里;珠江兩岸,亞運會的成功舉辦加速了廣州新中軸線的確立,塑造出國際大都會的嶄新界面。
“辦好一個會,提升一座城”的廣東實踐,正在南粵大地上演著精彩紛呈的城市蝶變。
六運會首創商業化運作,開啟了體育賽事社會集資的先河;九運會首次有償轉讓電視轉播權,30家電視臺購買轉播權,標志著體育賽事無形資產價值得到市場認可。
深圳大運會推動深圳城市基建跨越式發展。大運會主場館所在的龍崗從河灘荒地發展為“深圳東部中心區”,而開幕式舉辦地深圳灣也從荒僻灘涂蝶變為國際化新中心,成為閃耀的“城市客廳”。大運會塑造了深圳開放創新的國際形象,兌現了“不一樣的精彩”的承諾。
如今,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,將“簡約、安全、精彩”的辦賽理念融入城市發展脈絡。90%以上場館為改造利用,不新建大型場館,綠色、共享的發展理念貫穿始終。這場盛會不僅是體育競技的舞臺,更將成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的重要契機。
從六運會到十五運會,從廣州天河到粵港澳大灣區,廣東用實踐印證著“辦好一個會,提升一座城”的發展邏輯。體育賽事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,激起的漣漪正層層擴散,推動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、公共服務提升、產業轉型升級,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。
本版撰文:李慧君 王芳